时间定格在2025年5月,“全国文明城市”花落营口。
为了这场“文明的成人礼”,她把宝贵的资金砸进了街巷的坑洼、楼道的昏暗、百姓的眉间;她敞开心扉,倾听每一声抱怨,回应每一份期待;更可贵的是,她的全市人民,从最初的怀疑旁观,到后来的挽袖同行,与她完成了一场最动人的“双向奔赴”。这来之不易的“文明”桂冠,是她和她的全市人民用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倔强,共同书写的四张沉甸甸的答卷:一张“不放弃”的蓝图、一本“惠民生”的账册、一份“聚民心”的契约、一股“向未来”的合力。
一张“不放弃”的蓝图
把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”写进营口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工作目标,政策不翻烧饼,措施持续深化,一任接着一任干,一棒接着一棒敲。这种难能可贵的战略定力,穿透了时间的考验,确保了营口创城巨轮始终保持既定航向破浪前行。
从“九龙治水”到“一网统管”,从“政府主导”到“共商共建”,从“撒胡椒面儿”到“精准滴灌”,文明创建根植城市的每个角落、融入城市发展脉络。
在营口自贸片区服务大厅,“文明窗口”与“营商环境优化”同频共振;在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中,工业遗产保护与市民文化空间打造同步推进。营口从顶层设计精塑城市文明骨架,将文明基因植入城市发展DNA的长远谋划,用制度创新回应群众期待。
10分钟购物圈、就医圈、就餐圈、运动圈,圈出市民幸福生活的模样;精细施策、智慧监管,城市管理数字化提升行动推动城市管理从被动式处置、粗放式整治向主动式防范、精细化管理转变。站前区惠安社区构建的“群众点单、网格接单、社区派单、部门联动、网格善后”的闭环管理机制,让群众反映“社区里缺个助老食堂”的诉求马上得到回应。
今年两会期间,营口首次以人大代表票决方式确定重点民生实事项目,从“为民做主”到“由民作主”。今年,营口将重建主城区水毁道路、建设居家社区助老食堂网络、改善校园办学及就餐环境等项目列入重点民生实事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背后,是政府压减一般性支出“过紧日子”,确保每年拿出70%以上财力保障重点民生支出,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
一本“惠民生”的账册
文明创建的难点,从来不在高楼大厦,而在百姓眉间。
居住环境更美一点,停车位欧洲杯决赛竞猜_中国体彩网-游戏app娱乐一点,健身器材更全一点,办事更方便一点……本轮创建,营口不再仅仅仰望考核指标的天际线,而是俯身倾听城市缝隙中细微的民生呼唤。
创城伊始,营口便着手编织一张覆盖全市的“民生需求清单”,从城市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入手,在“麻绳最细处”攻坚,常态化整治“八乱”,清除城市“牛皮癣”;加大绿化美化力度,遍布街区的131个口袋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、出门进园;284个老旧小区、239条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,增设6万余个公共停车位、31座公共卫生间、40座便民充电桩,系统改造16条街路商铺台阶、17个农贸市场、21条主次干道,全面治理8条城区轻度黑臭水体,全方位优化城市空间。
全市1876个基础网格,用“绣花功夫”织就城市文明肌理,强壮城市“主框架”、畅通“微循环”。适老化、适儿化改造托起“一老一小”稳稳的幸福,就业促进行动织密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网,每月一场的“光明影院”让盲障人士感受声音里的光,遍布小区的爱心驿站让快递小哥有了停靠的港湾……从老人到孩子,从一线劳动者到新就业群体,从健康市民到残障人士,民生保障“一张网”、服务供给“全链条”、无障碍环境全覆盖,在营口,文明不是浮于表面,而如春雨般渗入柴米油盐,滋养着人们的生活日常。
一份“聚民心”的契约
当市民亲眼见证坑洼路变坦途、垃圾山成“仙鹤湾”、办事不再跑断腿……当一座城市愿为百姓的期待押上满满诚意,百万市民便会为了家园的体面挽袖同行。
曾经对清理门前杂物抵触的饺子馆老板老赵,如今成了义务监督员:“路修好了,灯亮了,客人也愿意多来坐坐了,咱自己哪能再给城市抹黑?”从“要我创”到“我要创”,真正的文明觉醒,始于市民的认同。
当居民把小区“菜园”种上花草,化身“绿地绣花者”和环境监督员;当“人情负担”不再绑架生活,移风易俗悄然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;当商户自发订立“文明经营公约”,诚信践诺能够变现;当志愿者在“爱心储蓄银行”用服务时长兑换生活帮助,形成爱的循环;当“烟头不落地、城市更美丽”的倡议成为群众自觉;当交通协管员耐心劝导、居民自发清扫、雷锋车队爱心送考、假期托管班准时辅导……每一个平凡的个体,都成了文明营口最坚实的注脚,这种“全民契约”精神,让文明从“政府要求”变为“社会默契”。正如西市区居民李桂兰所说:“城市是咱大家的,脏乱差的脸,咱自己先挂不住。”
此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四年间,营口注册志愿者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,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38.5万人,这些“文明细胞”的活跃,让城市始终保持温度与活力。
一股“向未来”的合力
营口市委书记姚华明多次强调:荣誉不是终点,而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起点。
向未来,文明沃土孕育新苗。此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四年间,营口建立“家庭、学校、社会、政府”协同育人体系,交出了一份“全域育人、全程育人”的高分答卷。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,将思政课堂延伸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企业车间、美丽乡村等现实场景。未成年人需求优先回应,未成年人权益优先保障,全市238所中小学校、187个社区、682个村镇压实责任链条,带动26万家庭深度参与,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从“单向灌输”转向“双向奔赴”。
向未来,生态赋能强底色。大辽河入海口,碧波荡漾处,生态修复工程让退化的湿地重现“鹤舞鸥翔”的动人场景。营口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以生态赋能未来,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、城市绿道的延伸、低碳社区的打造,让“生态绿”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。
向未来,文化力量润人心。营口深挖历史文脉,让红色文化、河海文化、雷锋文化、母爱文化交相辉映。从西炮台遗址的爱国主义教育,到非遗进校园的传承创新;从“书香营口”全民阅读,到“辽河之夏”视听盛宴……文化如春风化雨,滋养城市精神,更让青少年在文化自信中茁壮成长。
向未来,产业优势增动能。营口立足港口优势,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进。构建“4+4”产业集群,从高品质钢铁、清洁能源、黄金、铜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到精细化工、铝、镁、粮油食品4个三百亿级产业集群,传统产业“强基固本”,新兴产业“开疆拓土”,共同构筑起营口高质量发展的“四梁八柱”,创新驱动下的营口正焕发新活力。
营口的“文明答卷”诠释着:文明城市的核心不在“城”,而在“人”;不在“评时”,而在“平时”。从“三度折戟”到“破茧成蝶”,这座百年港城用韧性生长证明:文明城市不是盆景式的精雕细琢,而是生态系统般的有机生长;不是行政命令下的整齐划一,而是多元主体的共治共享;不是阶段性的冲刺跑,而是代际传承的接力赛。当精细管理成为习惯,群众参与成为自觉,长效机制成为保障,战略定力成为共识,文明便不是外在的标签,而是一座城市由内而外散发的精神气质。
这或许就是“营口,何以文明”的终极答案——让文明回归人本,让城市重获灵韵。